








五臺的秋意,不只在廟宇的飛檐斗拱間流轉(zhuǎn),更在這羅家莊村的千樹萬樹梢頭,沉淀為一片片灼灼的、暖融融的柿紅。那顏色,不是淺薄的鮮亮,是歷經(jīng)了風(fēng)霜雨露后,從內(nèi)里透出的、沉甸甸的金黃與赭紅,仿佛將整個秋天的精華都吸納、凝結(jié)于此。
晨光熹微,霜華初融。那滿枝的柿子,像極了無數(shù)盞小小的燈籠,在清冽的空氣里靜靜地燃著,不為照亮什么,只是自身那份圓滿的、豐盈的光澤,便足以溫暖這面山坡,慰藉這方充滿希望的土地。樹下,是老伯沉默的身影。他粗糙的手掌撫過皴裂的樹皮,仰頭細數(shù)著那些“燈籠”。從他眼里看到的,不是文人筆下的田園詩,而是這一樹樹實實在在的收成,是油鹽醬醋,是冬日的棉衣,是來年的種子。那根被歲月磨得油光水滑的扁擔(dān),此刻正歇在壟上,它挑起的,又哪里僅僅是兩筐山柴、幾簍柿子?一頭挑著日月,一頭挑著生計,它承載的是一家人的煙火光陰。
地頭那畔,景象便不同了。一對年輕的夫婦,正手腳利落地采摘、分揀柿子。竹籃里,橙紅的果實漸漸堆成小山。他們時而低語,聲音輕得像風(fēng)拂過枝梢,說的或許是今年柿子的成色,盤算著能賣個好價錢;或許是在憧憬,等這筆錢到手,該給娃添置些什么。他們額上有細密的汗珠,眉宇間有勞作后的倦色,但那份倦色底下,卻藏不住一股子蓬勃向上的勁兒,一種屬于明天的、清亮亮的盼頭。
這景象,便是一幅最質(zhì)樸也最深刻的生活圖卷。一邊是父輩的堅守,像這老柿樹的根,深扎于泥土,承載著所有的風(fēng)雨與重量,沉默里透著滄桑;一邊是子輩的延續(xù),像春日抽出的新枝,迎著光,帶著笑,要將這甘甜的果實,遞向更遠的未來。一代人的容顏,會如秋葉般老去;一代人的脊背,也許會漸漸被歲月壓彎??蛇@片土地上年復(fù)一年燃起的希望,永遠新鮮,永遠年輕。
策劃:宮愛文 白雪萍
統(tǒng)籌:宮清華
文/圖:焦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