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很多人在刷手機的時候看到相關話題、新聞才想起這檔子事來,抬頭閉目回想自己上一次完整地讀完一本書是在什么時候,忽然意識到好像已經(jīng)許久未讀書了,可又找不到一個足夠堅定的理由讓自己放下手機,拿起床頭塵封已久的書籍。這不是讀書日才有的糾結,有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人平均每日閱讀紙質(zhì)書的時間為20.20分鐘,看手機的時間則長達74.40分鐘,是讀書時間的3.7倍。
手機上有信息、有社交,能購物、能娛樂,而打開書的理由是什么呢?曾經(jīng)我們似乎已習慣了有目的地去看書。學生時代,我們寒窗苦讀,淹沒在書山題海中,只為擠上獨木橋進入大學深造。走入社會以后,讀書的目的變得更加具體、實用,或是掌握技能或是考證、找工作。讀書就變成了“突擊式”臨陣磨槍,根本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時代的飛速變化讓我們意識到了知識更新的迫切性,害怕被淘汰,卻也再難靜下心來讀書。
前幾日看了一篇白巖松的文章《讀書讀久了,你總會信仰些什么》,其中有這么一段:“讀書讀久了你總會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弊屑氁幌牖蛟S確實如此,并不是因為信仰什么才去讀書,而是你讀著讀著就找到了信仰。如果更多人能夠多讀書,能夠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能在書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的話,我們每個人就會變得更好。(王菲)
(責任編輯: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