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比你想象的更成熟 |
| 2020年05月19日 11時46分 中新網 |
|
從《西游記》到《1984》,從上世紀90年代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到熱播節(jié)目《奇葩說》,從微博熱搜明星事件到社會制度與抗擊疫情的關系……在采訪中,00后們信手拈來的例子讓我意識到:這屆年輕人比我們想象中成長得更迅速、視野更開闊、思想更成熟。 “讓孩子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公認的理念,但背負著課業(yè)壓力的00后們有多少追求興趣、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呢?至少十幾年前,在我長大的江南水鄉(xiāng),我和我的同儕享受不到每周一節(jié)的社團課、多樣化的校園活動和非學科性質的比賽。 而我采訪的這些00后顯然更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位高一學生告訴我,除了辯論,她還在課余時間自學編程、剪輯、日語、配音和舞蹈。另一位高二學生則說,學習成績和興趣愛好“我全都要”,辯論鍛煉了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優(yōu)秀的成績最終打消了父母的顧慮。 即使是在思辨性質的活動中,他們也會跳出辯論本身,從更高的視角看問題。有場比賽的辯題是“朋友圈應不應該屏蔽父母”。作為支持屏蔽的一方,幾位辯手認為自己在賽場上表現(xiàn)得很精彩,但最后還是輸掉了比賽。這位高二學生分析:“這是因為評委的個人觀念很重,他們覺得孩子沒有那些私密的、不太光明的想法,甚至指責我們進攻性太強,這不公平。”能體察到這層人情,是真正的“入世”吧,我想。 高中生們私下討論的問題也可能是“宏大”的。因為和父母產生了矛盾,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聊到“怎樣才是好的孝道”。得出的結論是,孝文化的誕生和興起源于君王的統(tǒng)治手段,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一種由人情關系維系的格局;而隨著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孝文化的土壤不斷流失,個人價值的重要性逐漸顯現(xiàn),也就產生了代際價值觀沖突。 他們成長的速度令我驚訝。從高一加入社團跟著學長、學姐比賽,到高二指導新生辯論,短短一年的訓練和比賽經驗,已足夠讓他們體會到“傳承”的成就感。想想也是,為了準備辯題,他們需要讀更多書、在網上“沖”更多“浪”、發(fā)現(xiàn)更多可能的觀點和意見。 因為更加“入世”,他們跟我一樣能識破網絡上聳人聽聞的假消息和沸沸揚揚的泡沫,會在得出結論和作出選擇前深思熟慮??傆腥藫母贻p的一代是輕率的、迷茫的,但我想說,每一代年輕人都會在成長中變得理性和明智。 (責任編輯:梁艷)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