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心理??漆t(yī)院的臨床心理科曾統(tǒng)計出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2022年,18歲以下住院患者占比達81.95%;而2015年時,80%的住院患者都是成年人。
“二八比例”的逆轉(zhuǎn),反映了當前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面臨的境況,全社會必須予以重視。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凸顯,背后成因很復雜,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于面向心理健康問題的檢測技術進步了,檢測理念也更新了。換句話說,得益于心理健康防護網(wǎng)織得更密,一些過去難以發(fā)現(xiàn),或者說被當作“孩子常有的小毛病”而忽略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今天得以被正確看待。
以前,孩子們要是跟大人說“我腰疼”,多半會被一句“小孩子哪有腰”打發(fā)走。培育健康素養(yǎng)需要時間,到今天,人們意識到,孩子們當然“也有腰”,當他們喊疼,可能暗示著肌肉損傷甚至腰椎側(cè)彎的風險。
腰疼是這樣,心理健康亦是如此。過去有的孩子反復做一件事,今天知道了,可能是強迫癥;以前孩子看人眼神躲躲閃閃,大人覺得是不自信,今天去查,可能就是阿斯伯格綜合征……心理健康就診率的提升,本身就說明國家社會和家庭重視這個問題了。
再者,當前青少年兒童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與以前大不相同,壓力也不可同日而語,但排遣壓力的渠道卻在壓縮。筆者的學生時代,不少同學雖也是獨生子女,但小伙伴之間玩得不亦樂乎。上學路上結(jié)伴坐公交,一人一只耳機分享MP3;下課后一塊兒跑向?qū)W校后門,掏出幾塊錢隔著柵欄跟超市老板買幾根烤腸,今天我請,明天你買單,學生們打打鬧鬧、嘰嘰喳喳又回教室背書了。
今天的青少年是伴隨智能終端設備成長的一代,屏幕是通往無限世界的窗,也映照出咫尺之內(nèi)的孤獨——網(wǎng)絡那端,世界很遼闊也很荒涼。虛擬社群里的學生,熟練地點贊、評論、分享,維系著熱鬧的“弱連接”,但在現(xiàn)實的教室與家庭里,他們有時卻感到困惑。
育人如養(yǎng)花,需要耐心與巧思。
《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切中肯綮,對緩解考試焦慮、培養(yǎng)健康用網(wǎng)習慣、心理健康監(jiān)測預警都做出了周密部署,從“心”開始,多方共同筑牢孩子心理健康這道防線。(孫亞慧)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