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五臺縣即將失傳的傳統(tǒng)鼓吹音樂《八大套》在該縣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和有關專家及民間藝人的挖掘和搶救下,終于重登歷史舞臺,再現了昔日這項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
2016年7月29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組赴五臺縣,就該縣傳統(tǒng)鼓吹音樂《八大套》進行評審。牛家鼓班與田家鼓班于7月30日、31日歷時兩天完成了對鵝郎套、扮裝臺套、箴言套、青天歌套等共八大套曲的演奏,其中牛家鼓班是根據山西廣播電視臺1953年下鄉(xiāng)搜集五臺縣著名藝人杜三、郭六、杜萬重山等七人的鋼絲錄音和1959年山西群眾藝術館編寫的《八大套》曲譜進行演奏的,而田家鼓班則是根據牛為貴直傳田元喜家傳的《八大套》樂譜演奏,二者共運用了笙、笛子、二胡、司鼓、三弦、云鑼、碰鐘等十多種樂器,將五臺《八大套》全套原汁原味地吹奏下來,結束了五臺人無人會吹《八大套》全套的歷史。演奏結束后,各級領導作了工作匯報并頒發(fā)了《八大套》整套演奏證書。
五臺《八大套》作為與西安鼓樂、北京智化寺音樂齊名的中國三大古老樂種之一從古到今都受到高度重視,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時受到嚴重摧殘和破壞后略有消沉。近年來,在該縣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有關專家和民間藝術家努力挖掘和搶救,克服重重困難后組建了《八大套》演奏班進行培訓,經過艱苦的排練和演奏,《八大套》雅樂終于完整地吹奏下來,成為五臺文化建設的一大幸事。同時,有關專家現已完成資料編寫中的文字部分總論60余萬字,曲譜大全21種已收集排版完畢,影像全集的編排也在有序進行中,《五臺<八大套>音樂正宗》將付梓印刷。五臺《八大套》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大家積極為編委會排憂解難,并通過召開會議、撥款等方式,為搶救這一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條件,使五臺《八大套》的編寫工作得以順利推進。(楊飛龍 高鵬昊 薛慧萍)
(責任編輯: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