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山西日報記者 曹婷婷 通訊員 趙文君)深山窩鋪如何脫貧?岢嵐縣王家岔鄉(xiāng)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扶貧專項資金,創(chuàng)新“種、游、加”模式,以“無”變“有”,以“有”變“優(yōu)”,農工結合,趟出一條產業(yè)脫貧新路。
8月18日一大早,樓房底村貧困戶劉潤瞞穿行在自家油菜地里,一株一株查看長勢。立秋已過,再過一個多月,這20畝油菜籽就要長成了。一畝產125公斤左右,每公斤售價4元,劉潤瞞掰著手指頭給記者計算:“總共能賣一萬多塊,再剔除每畝200塊的支出,今年光油菜籽就能掙6000塊!”
王家岔鄉(xiāng)是岢嵐縣東部一個典型的貧困鄉(xiāng),全鄉(xiāng)10個村共1774口人,貧困戶559人,9000多畝土地只有5000畝可耕種。山大溝深,再加上氣候寒冷、無霜期短,村民歷來以種植胡麻、大豆等小雜糧維持生計。在試種取得不錯收益的基礎上,今年,王家岔從縣扶貧專項資金里抽出20萬元,扶持全鄉(xiāng)10個村166戶村民種植了1000畝油菜花。
解決了“種”的問題,如何“賣”出去呢?王家岔鄉(xiāng)又從扶貧專項資金里拿出50萬元,在王家岔村建成一座屬村集體所有的榨油加工廠。當年收成的12萬公斤油菜籽全部按市場保護價收購,除了種植戶的基本收入得到保障,榨油廠最終所得利潤還將全部分攤給當年計劃脫貧戶。鄉(xiāng)黨委書記李新旺告訴記者,目前油菜花的種植產量遠遠不夠榨油廠需求,明年計劃擴大種植面積,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
地處蘆芽山下,王家岔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合野生蘑菇的自然生長和人工蘑菇的栽培,采集野生菇是王家岔鄉(xiāng)的又一經濟來源。在以“無”變“有”種植油菜花的同時,王家岔鄉(xiāng)以“有”變“優(yōu)”發(fā)展蘑菇種植,投資9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引入種植大戶陳金泉的樂龍蘑菇專業(yè)合作社,扶持武家溝、黃土坡、朱家灣三村共42戶貧困戶種植林下蘑菇55畝,預計人均可增收2600元。
王家岔鄉(xiāng)擁有全國唯一宋代長城遺址,境內的荷葉坪亞高山草甸和原始次森林更是旅游好去處。七月初,千畝油菜花開,大批登山游客前來賞花,王家岔不少腦筋轉得快的人,立“馬”轉型兼做旅游生意。黃土坡村民沈貴才是村里第一個養(yǎng)馬拉客的,“以前游客不多,一年能收入個七、八千元”,沈貴才告訴記者,今年鄉(xiāng)政府計劃扶持成立馬隊、辦農家樂,村里有好多人也養(yǎng)了馬,但騎馬的游客也很多,一點也沒有影響他的收入:“平時地里侍弄油菜蘑菇,七、八月份上山牽馬拉客,一年下來掙個一兩萬,大家都富了是個好事情!”
【記者手記】
脫貧攻堅,力往哪里用?勁往哪里使?岢嵐縣王家岔鄉(xiāng)精準發(fā)力,突出產業(yè)發(fā)展,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
貧困山村,貧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基礎設施制約、區(qū)位存在欠缺、政策與實際脫節(jié)、產業(yè)發(fā)育不足、個人努力不夠,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抓脫貧攻堅,首先要因地制宜,選準突破口。王家岔鄉(xiāng)從“種、游、加”入手,通過產業(yè)發(fā)展增強“造血功能”,這個突破口就選得準,也選得好。其次要立足實際,大膽創(chuàng)新。亦步亦趨、人云亦云,肯定走不出新路。王家岔鄉(xiāng)從政策制定,到資金整合都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有一套自己的打法,這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是難能可貴。第三,要喚醒主體意識,調動群眾激情。老百姓真正參與進來了,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脫貧攻堅才會有堅實的根基。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