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整治”專項行動,旨在有效解決網絡生態(tài)突出問題,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上網環(huán)境,其中特別提及,嚴禁16歲以下未成年人出鏡直播。
近年來,我國網絡治理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國家網絡生態(tài)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互聯網企業(yè)社會責任感不斷加強,“青少年模式”廣泛應用,網上各類違法違規(guī)亂象有所好轉,網絡治理成效明顯。但是,部分網絡空間有害信息依舊存在,一些網絡平臺和網絡空間,色情低俗、網絡暴力、惡意營銷、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花樣不斷翻新,甚至引發(fā)犯罪行為,誘使青少年形成顛倒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此次中央網信辦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有助于進一步營造清朗健康的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隨著互聯網不斷普及,未成年人“觸網”也越來越普遍。《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已經達到1.83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其中,超過1/3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借助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很多未成年人拓展了認知、增長了本領。但與此同時,互聯網上形形色色的誘惑太多,也導致不少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遭遇網絡暴力,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和言行舉止受到不良影響,甚至陷入網絡騙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此專門增設“網絡保護”一章,強化各方義務,為未成年人網絡法治筑起“防火墻”。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決不能任其野蠻生長。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推廣使用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tǒng),嚴厲打擊利用互聯網對未成年人實施侵害的犯罪行為,堅持整治互聯網違法違規(guī)行為,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動權,讓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陣地。網絡平臺要嚴格落實企業(yè)主體責任,借助技術手段對未成年人的直播行為進行管控,加強青少年的專屬內容建設,有效清理網絡暴力色情及低俗信息,守住商業(yè)底線和法律紅線。
對影響未成年人成長與健康的網絡違法要堅決“零容忍”。嚴厲打擊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不法行為,必須突出重點、重拳出擊、露頭就打,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以及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投票打榜、互撕謾罵、拉踩引戰(zhàn)、刷量控評等行為。同時還要全面清理在線課程中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及其他導向不良的內容,嚴禁推送網絡游戲、低俗小說、娛樂直播等不良廣告信息。一旦發(fā)現針對涉及未成年人的網絡違法問題,必須果斷關閉違法違規(guī)賬號,及時處罰違法違規(guī)平臺。
共建安全網絡空間,營造清朗健康的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提高未成年人上網技能、安全防護、信息甄別等網絡素養(yǎng),清朗網絡空間才會更有底氣。共同筑起網絡法治“防火墻”,我們就一定能夠依法清朗未成年人網絡空間。
潘鐸印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