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咱們今天先做個按摩好嗎?”清晨的陽光里,護理員趙雪梅輕柔的問候,為一位失能老人開啟了有尊嚴的一天。這樣的溫情場景,如今在晉城五千多個失能家庭中已成日常。而三年前,專業(yè)照護對許多家庭而言,還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從“奢望”到“日?!钡目缭剑从跁x城市自2021年起正式啟動的國家級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的深耕探索——以“政策框架標準化、護理服務套餐化、護理技能星級化、機構管理等級化、輔助器具租賃化”為指引,構建起覆蓋參保、服務、監(jiān)管全鏈條的長護險制度體系,用制度創(chuàng)新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民生痛點,為老齡化背景下的民生保障注入溫暖動能。
制度的根基,在于科學完備的政策框架。好的民生政策既要回應需求,更要筑牢運行基石。在成為試點之后,晉城市就相繼出臺了《晉城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這一“總綱領”,配套《晉城市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實施細則》《失能評定管理辦法》等八項專項制度,形成“1+8”政策體系,從籌資、評定到服務、監(jiān)管,實現全流程有規(guī)可依;更創(chuàng)新制定《長期護理保險護理服務規(guī)范》《定點護理機構等級評定》《護理員技能星級評定》三項地方標準,將45項護理服務細化到服務頻次與支付限額,讓“怎么護、護得好”有了明確標尺。這種“政策+標準”的雙重保障,為長護險落地見效夯實了制度根基。
民生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準對接群眾的“急難愁盼”。晉城長護險的設計,處處透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細膩考量。針對失能群體照護需求的差異性,該市摒棄“一 刀切”,推出居家自主護理、上門護理、居家與上門疊加護理、機構護理四種服務模式,搭配包含輪椅、照護床等在內的輔助器具租賃服務,讓不同情況的失能人員都能找到適配方案;在籌資端,創(chuàng)新“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擔機制,按繳費基數0.3%籌資(個人、單位各繳0.15%),在職及退休人員的單位繳費部分由職工醫(yī)?;鹋c財政補貼,既減輕企業(yè)與個人負擔,又保障基金可持續(xù);為防“服務縮水”,依托長護險信息系統(tǒng)實現了參保評估、服務、結算監(jiān)管等全流程線上智能化管理,上線長護險App,開通定位打卡、人臉識別、服務時長記錄等多項功能,讓每一次照護都透明可追溯。這些精細設計,讓政策既有“普惠廣度”,又有“精準精度”,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制度的溫度,終究要靠群眾的獲得感來丈量。對退休后因腦梗喪失自理能力的晉城市民趙麗而言,長護險是“全家的救命稻草”:每月8小時專業(yè)護理上門,助浴、壓瘡護理、肢體鍛煉樣樣到位;適配的租賃輪椅送上門,輔具公司還提供安裝與維護;每月1400余元費用報銷,讓原本拮據的家庭卸下重擔?!艾F在我能安心上班,媽媽也能得到專業(yè)照顧,日子終于有了盼頭?!壁w麗女兒的感慨,道出了無數受益家庭的心聲。截至目前,該市長護險已覆蓋56.52萬參保人,近5000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400萬元,數據背后,是眾多家庭重獲喘息的輕松,是失能者重拾尊嚴的希望。
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政策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晉城的實踐用具有溫度、富有精度的制度設計,織密民生保障網,讓需要幫助的人真正感受到了溫暖。
孫蕊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