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縣馬家窯村發(fā)展紅色旅游帶動村民致富記
本報實習記者 高君

圖為定襄縣馬家窯村將舊窯洞院落開發(fā)成紅色旅游基地
石頭鋪就的小巷七彎八繞。頹圮的院墻,殘缺的老屋、窯洞隨處可見。高大的榆樹、棗樹、杏樹、梨樹……樹皮斑駁,遮天蔽日。正午時分,傳來幾聲雞鳴狗吠,打破了山村的寂靜。
這是定襄縣河邊鎮(zhèn)馬家窯村,也是忻州貧困山村的縮影。就是這個閉塞、落后,常住人口只有三十幾人、村民平均年齡六十多歲的偏僻小山村,最近陡然間熱鬧了起來——忻州、定襄、原平、太原的游客扶老攜幼來到村里,親身體驗當年抗日根據地的情境,走的時候還不忘采購些村里產的小米、雞蛋一類綠色農副產品。
在下鄉(xiāng)精準扶貧的第一書記牛世偉的帶領下,馬家窯村發(fā)揮旅游業(yè)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力大的產業(yè)優(yōu)勢,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和紅色旅游、增強自身造血功能進而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一個貧困山村的昨天
馬家窯村位于定襄縣城東北30公里處。雖說全村總戶數有85戶,總人口有165人,但這只是統(tǒng)計表上的數字。年輕人四處打工、娃娃們外出上學,眼下村里的常住人口不到40人,倒有36戶低保戶,6戶五保戶,有的老人一輩子沒有進過縣城。全村耕地776畝,可全是靠天吃飯的山坡地。
去年8月,30歲的定襄縣住建局城管執(zhí)法大隊黨員干部牛世偉,擔任下鄉(xiāng)精準扶貧的第一書記進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走訪村民。一年后,說起當時的感受,牛世偉仍然心有余悸:“全村不管是平房還是窯洞,幾乎百分之百都是危房?!庇袔讘舸迕窦业膲Ρ冢芽p寬到他一個拳頭都伸得進去。
破窯爛房不說,村民吃水也是個大問題。馬家窯村沒水,和鄰村共用的一處水源,水少人多,村民需要起很早就去排隊。有些力氣的挑著鐵桶擔水,上了年紀挑不動的只能拄著拐杖背個小水壺一趟又一趟。住得遠的,挑一擔水來回3里地也不止。有時候,半天的功夫都用在排隊擔水上。
吃水困難,交通也不便利,村子離最近的城鄉(xiāng)公交站點有20多里,村里有些人一輩子都沒進過縣城。
村里留不住年輕人,老人們腿腳不利索,有了垃圾往往都是推開大門就往外扔。時間一長,村里的垃圾堆得到處都是。一到夏天,蒼蠅成群。別說是外面有人來,本村人自己都待不下去。

圖為馬家窯村發(fā)展紅色旅游場景
第一書記帶來了紅色旅游
馬家窯村的紅火熱鬧,是從今年“五一”開始的?;貞浧甬斕斓那榫埃迕駛兤咦彀松?。
“活這么大歲數了,從來沒見過這么多人。”
“當天來的車從村口一直排到村里,真是開了眼界了?!薄?/p>
村里負責旅游服裝室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人最多的時候,80多套服裝都租出去了,游客還是源源不斷涌來。
當初,牛世偉進村摸清情況后,首先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去年深秋,村頭修起了蓄水池,安裝了水泵,終于將深溝里的山泉水引進了村里。之后,村黨支部、村委會又分兩批給每家每戶分發(fā)了雞苗,家家戶戶都養(yǎng)起了家雞,家雞蛋比以往的紅雞蛋能賣出更高的價錢。
村民吃水不愁了,賣雞蛋也能打鬧個零花錢,但怎樣才能讓村民真正脫貧致富?牛世偉常常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先要賺人氣,人氣旺了,財氣自然就來了”,這是牛世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的一句話。他回憶說,剛來馬家窯村時,在村口經??吹揭惠v輛小車呼嘯而去,人們這是去臨近的繼承村——郭繼成是定襄縣抗戰(zhàn)時期游擊隊隊長,是晉察冀邊區(qū)有名的抗日英雄,英勇犧牲后,黨和政府為紀念他,將烈士所在的村命名為繼成村。牛世偉就想,馬家窯村也是革命老區(qū),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為什么不能發(fā)展紅色旅游?
他把這個大膽的想法向大伙兒提出來之后,大部分村民們表示支持,也有一些村民有顧慮:從來都是靠天吃飯,現在突然要搞旅游,要是沒人來怎么辦?幾十萬投資進去會不會打了水漂?
擔心歸擔心,可鄉(xiāng)親們已經認準了牛世偉人品和本事。一位大娘接受采訪時說:“年三十兒家家都在包餃子,可俺村兒這第一書記不回城,走東家到西家忙著慰問,還給回村過年的娃娃們包了紅包。牛支書幫咱搞旅游致富,任誰也得支持?!?/p>
村民們有力氣的出力氣,有東西的拿東西。現在進村看到的一些景點裝飾,如當年用的竹籮筐、陶瓷水甕、磨盤……都是村民們從自己家里無償拿出來的。在建設過程中,村“兩委”的原則是,能用村里勞力的就絕不外雇,然后給予報酬。一時間,幾乎全村人都組織動員起來,像當年“支前”那樣都投入到了“戰(zhàn)斗”中來。
“為了更好地還原當時抗日根據地的情境,紅旗、沙袋、彈藥箱等道具都是用舊物改裝的,這樣更符合人們對于那個時代的記憶,能給游客更真實的感受。這也是馬家窯村不同于別處紅色旅游基地的一個突出特點?!本皡^(qū)負責人劉志強說,“景點建設把握兩點,一是不做作,二是真實。村里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翻新,除資金有限的因素外,主要是不想破壞村子原本的自然風貌?!?/p>
馬家窯村的明天
走近馬家窯村,離村子還有一段距離,就能聽見慷慨激昂的抗戰(zhàn)歌曲。從村口進村的一段道路,兩旁都插著紅旗,還有穿著八路軍服裝站崗的“哨兵”。進村之后,村屋的墻上,小巷的石壁上,電線桿上貼著當年抗戰(zhàn)的標語。游客只要花10元錢,就能在更衣室根據自己的喜好試穿當年八路軍、民兵、老百姓等各種角色的服裝。可以“站崗放哨”,可以在戰(zhàn)壕里“ 瞄準射擊”,可以揮舞大刀“ 沖鋒陷陣”……
村里負責人介紹,馬家窯村從今年“五一”開始迎客。周末雙休日游客比較集中,平時游客不太多,但每天都有,陸陸續(xù)續(xù)的。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和端午節(jié)那幾天,游客主要來自周邊村子和定襄縣城。隨后,忻州、原平的游客就多了起來,前些日子還來了一個太原的旅游團。這幾天,忻州的一個三、四十人的旅游團和太原的一個老年人“夕陽紅”團提前預約,正準備過來。
“我今天帶孩子過來踩踩點兒,準備過兩天帶朋友們一起來玩兒。”一位父親帶著孩子穿著八路軍的服裝坐在敞篷軍車里拍照,他說,“帶孩子來,主要是為了讓他感受一下那個年代的艱苦,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p>
一群姑娘穿著八路軍女戰(zhàn)士的服裝拍照。同行的小伙子告訴記者,他已經是第三次來了,這次一共帶了六個朋友過來,其中有的是第一次來,也有來過幾次的?!案杏X特別好,這種旅游的形式新穎,既符合現在年輕人拍照、拍小視頻的心理,也能在角色中體驗當年抗戰(zhàn)的艱苦?!?/p>
“來的人各行各業(yè)的都有,農民、學生、教師、機關干部。還有一個曾經打過仗的老革命,是兒女們開車一起來的。老人穿上八路軍軍裝,持槍敬禮拍照,現場特別感人。”劉志強說,“游客還和村里的老人們合影,他們中有些人一輩子沒照過相,可激動了?!?/p>
“農活兒不忙的時候,來這兒打打零工,這就又增加一份兒收入”。坐在更衣室的一位大媽說。“原來家里的土豆、小米、雞蛋都賣不出去,因為我們出不去,外面也少有人來。”一位把自家土特產拿出來賣的老大爺說,“現在只要擺在家門口,就有游客來買走?!?/p>
紅色旅游發(fā)展起來了,村民們的生活正悄然發(fā)生著變化。現在村里標著紅五星的綠皮垃圾桶隨處可見。旅游搞起來了,村民們的覺悟也似乎一下子提高了許多,每天的生活垃圾都能自覺投放到垃圾桶里。村委還花錢雇了生活比較困難的幾個村民專門負責每天的街道清掃,活兒不累,都能有一份固定收入。
馬家窯村的紅色旅游剛剛起步,村民們就得了實惠,日子一天比一天有了奔頭。大伙兒都希望上級部門能給予資金、政策支持,多搞些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牛世偉正忙著往平遙、西安、北京等地四處跑,看項目、拉投資。他說,村里下一步要把十四個窯洞改建成農家體驗院,將現在的鄉(xiāng)村一日游逐漸變成兩日游、多日游。引資28萬元建設的滑草場已經有些眉目了。接下來還想建一個蠟像館和“3D畫展”館,再建一個天文瞭望臺,爭取把馬家窯村打造成“美術寫生基地”、“紅色教育基地”和“影視拍攝基地”。

圖為本報記者在馬家窯村采訪村民
(責任編輯: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