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一年級將增設科學課,并將其作為基礎性課程。2001年,依據(jù)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我國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將沿用了半個世紀的小學“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yōu)槿昙?。如今科學課為什么又重回一年級?新課程標準有哪些變化?針對小學低年級段的孩子,科學課要怎么教?專業(yè)師資匱乏的難題應如何解決?

在小學低年級段開設科學課程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為初高年級課程的深入學習打基礎。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現(xiàn)狀
孩子越大對科學興趣越淡
北京大學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劉穎曾用一道探索性問答題難住了學生,“答案不是書本上現(xiàn)有的知識,但類似的思路曾講過多次。幾乎所有學生都只是照搬課本里的知識點進行分類討論,壓根沒想過去設計實驗探究?!?/p>
劉穎認為,探索性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真正產(chǎn)生興趣,遇到問題才會主動去探索和思考。
而在現(xiàn)實中,中國孩子的科學興趣狀況卻令人擔憂。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發(fā)布的“中小學生科學興趣狀況調(diào)查的五個主要發(fā)現(xiàn)”顯示,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隨年級升高而降低。
曾在小學從事多年科學課教學、現(xiàn)為東城區(qū)科學教研員的路虹劍也從兒子身上看到了這一問題,“幼兒園時,他會興致勃勃地舉起小拳頭模擬地球和太陽,給我解釋為什么太陽會每天東升西落,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提的科學問題卻越來越少,對科學興趣也越來越淡。”
在教育界人士看來,科學教育長期淪為“副科”、師資匱乏、課程標準陳舊、科學教育方式不接地氣等都是導致學生科學興趣下降、科學素養(yǎng)不高的重要原因。此次科學課重回一年級、并且被列為與語文、數(shù)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或?qū)⒂兄诮鉀Q上述困境。